竹子湖芋見小路
一、緣起:
距離台北市中心開車無須一個小時,花海搖曳的海芋風光,用花語說著青春活力,一抬頭,小油坑口的的火山景致映上萬千花朵,這種火山戀上花海的世界級景色,就坐落於臺北市的後花園-竹子湖。
本工程位於生態豐富的竹子湖頂湖,於106年度接獲地方陳情,案址水圳護岸損壞,當地農民係以海芋種植為生計,生活陷入困頓;同時遊客跌落事故一再發生。後續經本團隊追蹤,並與生態教授現勘,護岸損壞不僅影響農民生計,更造成生態棲地細碎化、關注物種族群減少;為減緩棲地環境惡化、維護農民生計及遊客安全,同時進行棲地復育及區域價值連動,串聯全長92公里「臺北大縱走步道」綠色經濟廊道,「芋見小路」應運而生。 二、工程改善項目:
芋見小路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重要的生態敏感區,在180公尺長及1.2公尺寬的水圳護岸重建過程,關鍵在於生態與施工品質及耐久性的兼顧權衡,工程團隊以迴避、減輕、縮小及補償四面相下手,在低環境衝擊下進行施工;其中最為困難的是不可以在現地澆置混凝土,因為高溫地水化熱及酸鹼值變化會影響當地的保育物種;團隊想破了腦筋,最後採用了預鑄生態工法來解決問題。
護岸基礎構件採預鑄方式,於預鑄場製造至工區吊放組裝,像是拼樂高一樣依照現場的需求把工程單元分解,設計出屬於這個工程的樂高,再利用微創手術的精神,一段一段最小化開挖的方式把它組裝起來;開挖產生的土石方收集於太空包內,並將裝載土方之太空包,壓放於吊裝完成之預鑄構件上方,不僅解決土方堆置問題,也減少基礎土層開挖解壓之回漲問題,大幅降低不均勻沉陷問題,實現設計標準化、構件標準化、施工機械化、人員專業化目標。
同時為達循環經濟目標並營造生物友善環境,規劃設計漿砌塊石護岸,多孔隙空間營造生物棲地,並留下既有損壞護岸及可用塊石作為護岸砌石利用。原損壞護岸之混凝土封頂,經破碎篩選後,留下作為新建護岸基礎下方回填材料,資源再利用。
芋見小路以師法自然為設計準則,運用原石、原木等自然素材,並藉由公私合作,攜手打造富含環境教育之田陌小徑,結合竹子湖環境資源,連結臺北大縱走綠色經濟廊道,除成為欣賞小油坑火山與海芋繡球花海同框的漫遊小徑外,更讓生態與生活永續共好發展。
三、施工前現地調查照片:
工程全生命周期引進生態團隊 既有步道,已有大範圍傾斜 既有步道老舊情形 既有步道破損情形 本工程遭遇問題及思考對策 四、施工中照片:
基礎採用預鑄工法避免影響現地水質 設置圈養箱保護棲息生物 預鑄構件及多層次柔性結構 循環經濟,資源再利用 五、完工照片:
火山戀上花海的景致 步道完工照片